剧情介绍

  鲁莽大条的可爱女生佐佐山花(宫本加那子 配音)在全然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竟然提出企划打算创立一部漫画月刊。她找来初中时代的好友——性格缜密、专业干练的鸟井秋(駒形友梨 配音),以公开小秋学生时代的“黑暗历史”要挟对方担任编辑部的副社长。在此之后,酷爱各种小吃零食的原木鸫(尾高もえみ 配音)和一副不食人间烟火乖乖女西岛林檎(大橋彩香 配音)加入进来,月刊Comic Earthstar编辑部四人组正式结成。万事开头难,何况没有相关经验,女孩们开始紧张筹划她们的创刊号。从提出预算、印数、联系作者、封面拍摄,再到稿件追踪、文字录入,各种各样漫画迷平常难以看到的琐碎工作交替而至,辛苦漫画人的每一天,可爱的少女们全力冲刺……
  本片根据同名漫画原作改编。

评论:

  • 庞新柔 9小时前 :

    崔健——别以为年轻20岁、30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只要那张照片还挂在那,我们就还是同一代人

  • 云高驰 6小时前 :

    前两短片还行,后三可以算拉跨。这样拼凑的作品,还要放大荧幕,哎。。。

  • 明箫吟 7小时前 :

    只有章子怡的片段比较感人(虽说拍得很稚嫩,技术很一般,不过摄影音乐不错),结尾的诗之前看文字稿没触动,章子怡黄轩一念出来一下子就被感动了。徐峥的这次喜欢不起来,模仿韦斯安德森元素是唯一亮点。不过全片最佳当属王菲的主题曲。

  • 卫冕 9小时前 :

    我的孩子

  • 少罗绮 5小时前 :

    四个篇章按质量排序依次是三二四一,按个人喜好排序依次是三四二一。

  • 官敏才 2小时前 :

    从前看祖国、家乡觉得青年导演无论从剧作,还是制作,都可以靠一靠,毕竟一方面节拍表的痕迹比较明显,大部分选题也还比较朴素,玩儿的是不同导演的变奏。父辈除了沈腾不谈,明显徐峥导演算是玩儿明白了,剧作上的独创性和排他性很显著,同样剧本换其他导演和演员很可能会大相径庭。章子怡和吴京两位导演是从制作门槛上拉开差距,让非商业类型片的创作团队望尘莫及,大家伙儿都加油冲吧💪

  • 惠月 4小时前 :

    乘风:以革命为历史坐标,从骑兵的小视角切入,家国情怀投射在了一对军人父子身上。吴京早已对军事题材游刃有余,但在命题作文内还是显得杂乱无章,长枪冲大炮是什么鬼

  • 敖乐安 5小时前 :

    这就是章导的实力么?期待以后执导更多作品!

  • 帆采 9小时前 :

    太燃了!!!完全超出预期!!《父辈》之后感觉“国庆三部曲”这个IP会彻底立住,四个故事没有一个导演拉跨,吴京和章子怡负责泪点,徐峥和沈腾负责笑点,整场下来就是哭笑交叉加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蹭蹭往上冒,看到父辈们付出了这么多为我们开创盛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后辈眼里那个有用的人。最后想说,王菲的片尾曲太好听了。决定带全家人去二刷!!

  • 图门语蕊 0小时前 :

    挺喜欢改开那段的时代氛围感,胶片与电影海报,与剧情无关。时空穿越的无厘头可以接受,但总觉得整过了,未来充满塑料感。至于乘风与诗,致敬父辈们为今日的美好付出的伟大牺牲。

  • 建冷荷 7小时前 :

    3.5/10。章子怡的部分扣题且具有某种意象美,其他三个故事对应的主题其实是「牺牲」、「闯荡」和「羁绊」,父辈形象在隐于其后的宏大叙事背景下被衬托得模糊又缺位、刻板又苍白。

  • 念元魁 8小时前 :

    过河产子,章子怡的不敢评论,鸭先知背后一言九鼎的妈妈,楼下健身的妈妈们。现在已经不能用半边天来形容了,可以说是遍地开花,枝繁叶茂。看起来是男性为主的电影,演着演着就变成配角了。

  • 帛琪 7小时前 :

    还是徐峥的单元拍得最好,搞笑又有电影感又有情怀。还用了韦斯安德森的风格。章子怡整体制作水准高,尤其是配乐!

  • 宇文宏毅 7小时前 :

    孕吐就像强迫症,你放纵自己它就有,你压抑下去它也没了,你以为忍着很难受,其实比发作起来舒服的多,你以为稍微释放点没关系,却一出笼就没完没了越来越重直至难受,能压的几天没有,也能催的24小时反胃。

  • 张简昆明 6小时前 :

    平凡的渺小

  • 善湛蓝 7小时前 :

    吴京和吴磊的《乘风》,章子怡和黄轩的《诗》,我和娃都哭惨了

  • 庚泽惠 2小时前 :

    这部拼盘献礼片,发掘了章子怡的导演潜力,有机会拍长片的话可以期待一下,情感,故事,镜头语音等运用的都比较自如。

  • 势天恩 8小时前 :

    #诗

  • 乌孙尔白 4小时前 :

    《少年行》这段乍看起来是沈腾式的喜剧片,细想起来文本上对标的是《菊次郎的夏天》。其他单元的父辈都是大人,沈腾单元的父辈是小孩。沈腾的大人是未来的子辈。从点题来看更具有创意和想法。

  • 东彬炳 2小时前 :

    然后章子怡太圣母了,拿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塑造60年代的母子关系。不说60年代,70、80甚至90有几个母亲没有打过孩子?只是手轻手重而已。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