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简介: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一部寻找失落青春的诗意纪录《塞纳河》曾使他获得1957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中国的抗战不仅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国外电影大师的镜头。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伊文思1938年在中国拍摄的《四万万人民》不仅是他电影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他与中国维持50年的情谊的开端。从抗战开始,在不同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镜头纪录下了不同的中国。
  外国人来华拍纪录片的历史,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的那几年。1896年,卢米艾尔兄弟派出了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摄影师就曾来华拍片。此后,美国人、意大利人、苏联人、瑞典人都曾经把镜头对准过中国,但多是风光片及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民俗的纪录,直到战争的悄然到来。1935年,在燕京大学任教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用一台十六毫米手摇摄影机拍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场面,今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8年,尤里斯·伊文思来了,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与他同行的还有我最崇拜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两个勇敢的人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际,把摄影机和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伊文思拍摄了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而卡帕也因拍摄《共和军之死》的照片一举成名。 “纪录”拥有了出生入死的刚毅血性。从此,“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被奉为摄影师的职责。西班牙内战是西方前线,而中国战场则被称为是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前线,从西方前线远涉到东方前线,伊文思和卡帕在中国拍摄的珍贵图像仿佛西班牙影像的回音。
  1938年4月初,在抵达中国不久,二人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伊文思和卡帕要求上前线拍摄,最终未能拍到决战的场面,因为他们是外国人,没人敢为他们的生命承担风险,但他们还是抓住机会在台儿庄附近的小树林中拍摄了这场战斗。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
  纪录这场战争的《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这些影像成为后来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而卡帕生平最有力度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遭日军空袭后的劫难场面。
  正如卡帕那句永远的名言:“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1954年,卡帕在越南战场触雷身亡,如一个不参与杀戮的斗牛士般身着光彩耀目的斗牛士装束轰然倒下,而伊文思继续潜行在战火中。
  伊文思的冒险不是赌徒的博彩,也不是亡命徒般的轻生,而是为激情所贯注,为信仰所战斗的勇气。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越南抗美的丛林中,在古巴剿匪的追击中,甚至在70岁高龄,依然在战火中拍摄。这个“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放逐,却四次来中国,他称中国是收养他的“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人民。
  红色电影的开端——延安电影团
  伊文思在临走之前,秘密地把一台埃摩摄影机交给了一位左翼影人吴印咸,这位吴印咸后来被称为共和国摄影艺术的拓荒者。1938年秋,吴印咸和袁牧之两人带着这台摄影机和从香港购得的全套电影器材到达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最初电影团只有6个人,有电影工作经验的仅有3个。1938年10月1日,电影团开拍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袁牧之将完成的影片底片带到苏联,没想到正好苏德战争爆发,没能在苏联印出拷贝送回国内放映。进入40年代后,电影团拍摄了多部新闻短片,在根据地露天放映。

评论:

  • 卫奂丞 5小时前 :

    个人不太感冒搭桥场外观众的病毒式传染渲染恐怖,遗憾伪纪录片的镜头真实感较少,正片有迹可循的答案跑到预告透露太多。

  • 怡花 8小时前 :

    符合预期,比较惊喜

  • 凯谷 3小时前 :

    I REALLY CANNOT UNDERSTAND.

  • 乌雅思洁 0小时前 :

    因为胆子实在太小,所以本来没打算看,但是一大波的友邻评论 彻底激发了我的好奇,很想看看「看完了之后很晦气、谁看谁是大冤种」的电影是怎样的。六年前的一次宗教神秘小道的探险,记录探访之行的DV摄像机也成为了一个被诅咒的媒介体,只要看过DV内容的人 都会死于非命。伪纪录片的形式,让整部电影的气氛有一种莫名的真实感。虽然是一部有鬼怪之谈的恐怖片,但是所谓的诅咒咒语也不过只是导演自创的,用闽南话玩了个谐音梗,「火佛修一,心萨呒哞」其实就是「祸福相倚,死生有名」。女主角全片一直在反复的提示观众默念号称是祝福语的「火佛修一,心萨呒哞」最后实际上是愿意共享诅咒、献出姓名,这简直是把伪纪录片和心理学玩出花了呀!最终讲的还是一个母亲守护女儿的故事,看完之后甚至有一丝的感动,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看的日本恐怖片《鬼水凶灵》。

  • 卫秀凤 0小时前 :

    就冲反复让你记住的那句咒语和让你想最亲近的三个人,诈骗岛的气质一览无遗。

  • 干希彤 3小时前 :

    吹得太过了!朋友说不敢看,怕看完要记很久。我说放心,连记忆点都没有……也没有jump scare…

  • 姓楠楠 9小时前 :

    个人觉得全片最恐怖的地方是顶楼小房间,门慢慢打开,煞白的门外与暗红的门里冲击视觉,蛊虫在最低处向上仰视,被佛神俯视的压迫感令人毛骨悚然,未知恐惧是最恐怖的。

  • 亓官博超 3小时前 :

    和去年那个《灵媒》优点互补一下会成为近几年恐怖最佳,但确实有点疲劳伪纪录形式了。

  • 习淑雅 7小时前 :

    為了煽情而做了許多“細節”的安排,手法粗糙,反而把故事變得破碎。

  • 卫保仙 5小时前 :

    得多,但我就吃那一套。哪怕本片纯粹是一部"妈妈爱女儿"的催泪片我也能接受。p.s.小女孩很可爱,看到未成年人受苦实在不好受。

  • 强骞 2小时前 :

    是把“邪教”这个经典恐怖主题,

  • 悉兰梦 4小时前 :

    被自私的婆娘骗了,现在起码豆辦有上万人正共同分享着一个诅咒,也许我活不过今晚了,那就请这篇短评成为我最后的文字吧。电影拍得很诡异,大多数宗教类恐怖片都是如此,恐怖效果也还可以,平时不敢看恐怖片的影迷肯定会被吓到,小孩子看了会成为童年阴影,但相信大多数恐怖片爱好者都不会觉得多么恐怖。不喜欢本片混乱的叙事以及节奏的拖沓,还有就是作为伪记录片,片中有太多镜头都明显不是通过主角的摄像机拍摄的了,还不如不以这种形式拍摄。宗教类恐怖片向来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反而更喜欢

  • 及曜儿 1小时前 :

    不好看也不喜欢,作为一部恐怖片,却一点也不恐怖,哪怕是各种层面上的恐怖或者吓人,倒是越看越温馨;看到最后,只想把那英的那句话送给这位母亲:“我祝她成功吧”

  • 乜信瑞 6小时前 :

    其实伪纪录片这么拍也没啥问题,但是集体诅咒的想法不该有。。。(以前QQ空间和QQ的梗了。。。)民俗结合伪纪录片胜过西方宗教恐怖片,但依然没有什么新意,还是被杀光。。。恐怖片的本质都是真爱片,期待有一次爱可以战胜那些entity

  • 完颜雪萍 6小时前 :

    整体完成度的感觉挺破碎的,从世界观的搭建到摄影机位的布兵,有少少好料但无好桥。

  • 庄傲南 8小时前 :

    这片子的确挺适合上网飞的,因为它迎合的就是被所谓“影像互动”的体验感带坏的一代,试图用一点狡黠的小伎俩,为本来半瓶子醋的恐怖感注入一剂猛药。可红牛终究不能替代兴奋剂,大段与观众的联结只能用硬凹的亲情代劳,却并未与类型元素形成哪怕一秒钟的接轨。就这样,没有对民俗专属文化的挖掘,也没有对伪纪录片镜头合理性的思考,寄希望看到的精致版《中邪》,在柯孟融畏手畏脚的失控调度中,一点点沦为《昆池岩》的低配A货。同《哭悲》一样,它惹恼的远比震撼到的要多,可前者毕竟还有对中华文明公序良俗的挑衅,《咒》带来的价值,也只有在豆瓣评论区的“赛博跨火盆”活动里添个+1罢了。

  • 亓官泰和 5小时前 :

    无神论者不屑于跟着念,以及莲蓬乳的设定未免过于滑稽。

  • 卫铲臣 5小时前 :

    个人觉得全片最恐怖的地方是顶楼小房间,门慢慢打开,煞白的门外与暗红的门里冲击视觉,蛊虫在最低处向上仰视,被佛神俯视的压迫感令人毛骨悚然,未知恐惧是最恐怖的。

  • 宓依云 9小时前 :

    个人倒是不太介意被恐怖片下咒,甚至觉得这个高概念是这部电影做得最出彩的地方(跳过了伪纪录片式的叙事层面的沉浸感,而制造出一种更为生理性的体验)。问题主要还是剪辑不太行,双线叙事很乱,导演的基础技法有待加强。

  • 冯婉容 8小时前 :

    母爱成为最大动作线,但一点都无法认同哎。不过作为听得懂闽南语的观众觉得还是挺渗人的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